第192章 曆朝的老四到底有多強25
天幕直播,華夏興衰看哭曆朝天子 作者:金小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
“故事說到了這裏,卻還沒有結束,因為張世傑還活著啊,忠心耿耿的他依然沒有放棄。”羅玉華繼續道,“他找到了楊太後,並詢問她哪裏還有趙氏後人,覺得隻要再立一個皇帝,宋朝便還有翻盤的機會。”
“但此時的楊太後已經徹底絕望了,她所有的兒子都死光了,而她也不想獨活下去,竟也跳海殉國了。”
“偏偏在這時,海上一陣大風襲來,海麵頓時波濤洶湧,殘餘的宋軍將士們都勸張世傑上岸躲避,但是張世傑已經不想再躲了。”
“他告訴身邊的人說:【我能做的事都已經都做了,但是還是落得今天這個地步,看來這一切都是天意啊。】說完這句話後,他便命令揚帆起航,最終魂歸大海……”
“至此之後,享國319年的大宋王朝終是落下帷幕,而這群寧死不屈的大宋戰士,為這個千瘡百孔,苦苦支撐了太久太久的漢家王朝,畫下了壯烈的句號。”羅玉華歎息著。
“秦漢晉隋,唐宋元明清……”徐愛也歎道,“如此看來,宋朝作為華夏的正統王朝裏,唯一一個非大一統王朝,能被認可,也不單單隻是靠著文化璀璨,經濟發達才入圍的啊……”
“還是那句話……”羅玉華點頭道,“這個世界上,隻有華夏文明可以看不起大宋……”
“而其他所謂的文明,卻是連給宋朝提鞋都不配的……”
“宋朝的孱弱屬於曆史遺留問題,宋太祖趙匡胤對於自己黃袍加身,脅迫北周恭帝禪位的行徑,也是心中不安的。”
“也就是因為自己是武將兵變奪得的皇位,所以才使得他對於武將格外忌憚,從而弄出來杯酒釋兵權的把戲……”她皺眉評價道,“看似成功的加強了中央集權、鞏固了統治,但也給整個宋王朝埋下了重文輕武的伏筆,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……”
“是啊,宋朝的將領並不比其他王朝差啊……”
“嶽飛,韓世忠,楊業,楊延昭,潘美,狄青,吳玠,劉琦,宗澤……”徐愛搖頭道,“哪個不是一心報國的好兒郎……”
“相反,倒是那以蔡京,秦檜一流的文臣,不顧家國大義,隻為個人利益,給宋朝帶來了極大的危害……”
“也就是宋朝這種對武將近乎變態的打壓,導致了國防的嚴重倒退和朝綱的崩壞……”
“哎呀,扯得有點遠了……”看見身邊的始皇帝和漢高祖在聽完她們的評價後,都若有所悟的皺起了眉頭,羅玉華淡淡一笑,然後岔開了話題……
“大宋雖然已滅,但忽必烈卻不滿足於此,所以他又把目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,比如隔壁的八嘎國……”她繼續道,”忽必烈曾五次派使者到八嘎,令其向元朝歸附,卻被八嘎鐮倉幕府堅決拒絕,並且還積極開始備戰,打算抵抗。“”
“忽必烈眼見這麽一個小國,居然也敢跟大元對抗,很是氣惱,並決定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。於是他就不顧大臣的勸阻,執意對八嘎用兵。”
“公元1274年三月,忽必烈派了三萬多兵力,乘九百多艘戰船,渡海攻打八嘎。”
“而那些八嘎武士從來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驗,隻會單打獨鬥,自然不是元軍的對手。”她繼續道。
“然而,戰爭進行時,天氣越來越差,海上刮起了大風,竟損毀了元軍三百多艘船,一萬三千多名官兵更是葬身大海。這導致了元朝第一次征伐八嘎,隻能以失敗告終。”
“到了公元1281年,忽必烈征調十幾萬大軍,兵分兩路,第二次征伐八嘎,這一次,八嘎國在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後,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,而元軍內部將領間又不團結,致使多次進攻均被八嘎擊退。”
她苦笑道:“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元多年的征戰,耗盡了國運。大海上居然又起了台風,元軍戰船被毀,士兵溺死無數,十幾萬大軍幾乎損傷殆盡,最後隻有不到一萬人逃了迴來。”
“忽必烈大怒,又命人建造戰船,準備第三次征伐八嘎,但這時各地官員紛紛上書,告知財政危機,請求陛下罷兵,這才使得忽必烈放棄了征伐。”
“而忽必烈在位期間,不但征戰八嘎,他還發動了征伐爪哇、安南、緬國的戰爭,可由於不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,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戰果,從而得不償失。”
“由於四處征戰,窮兵黷武的行徑,大元國家財政格外緊張,忽必烈隻得起那些用會理財的人。”她搖了搖頭,“而這些人往往都是商人的心態,一切向錢看,全然一副隻會中飽私囊奸貪之之姿。”
“作為一個蒙古大汗,忽必烈是優秀的。但要比起華夏漢人帝王的治國理政之資,他卻就跟剛開始學習的小學生一樣懵懂……”
羅玉華歎息道:“可憐大元朝的開國之君忽必烈,在用這些人先後理財三十二年後,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了不得民心的帝王。”
“而到了晚年,忽必烈仿佛靈光閃現一般,突然又看明白了這樣做的弊端,重新迴歸到了以漢法治漢的道路上,開始輕徭薄賦,鼓勵農桑。”
“到了公元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夜,在位共計三十五年的元世祖忽必烈走完了他曲折而又豐富的一生,享年八十歲。”
“從年輕時期的隱忍、不動聲色,到蒙哥時期廣納賢士,任用漢人謀士,經略中原。”羅玉華感慨的總結道,“再到蒙哥死後,他擊敗弟弟阿裏不哥,建立了元王朝,忽必烈雖繼承了蒙古人窮兵黷武的特性,從而鬧得天怒人怨,不得民心……”
“但是終其一生看來,他敢於接受新的規則,重視漢文化,推崇儒術。更是以遊牧民族的身份,高瞻遠矚的選擇讓中原農業的恢複和發展。為元朝後期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……”
“隻是很可惜……”徐愛搖了搖頭道,“元朝雖然疆域遼闊,但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……”
“元人勇武無雙,卻不懂治理江山家國,統治集團內部的混亂堪稱是中國曆史之最。”
“不到百的時間,僅僅隻是五代人,居然能有11個皇帝。”羅玉華嫌棄道,“更要命的是,這些皇帝的權力居然跟東晉差不多,隻比傀儡好一點點罷了。”
“但此時的楊太後已經徹底絕望了,她所有的兒子都死光了,而她也不想獨活下去,竟也跳海殉國了。”
“偏偏在這時,海上一陣大風襲來,海麵頓時波濤洶湧,殘餘的宋軍將士們都勸張世傑上岸躲避,但是張世傑已經不想再躲了。”
“他告訴身邊的人說:【我能做的事都已經都做了,但是還是落得今天這個地步,看來這一切都是天意啊。】說完這句話後,他便命令揚帆起航,最終魂歸大海……”
“至此之後,享國319年的大宋王朝終是落下帷幕,而這群寧死不屈的大宋戰士,為這個千瘡百孔,苦苦支撐了太久太久的漢家王朝,畫下了壯烈的句號。”羅玉華歎息著。
“秦漢晉隋,唐宋元明清……”徐愛也歎道,“如此看來,宋朝作為華夏的正統王朝裏,唯一一個非大一統王朝,能被認可,也不單單隻是靠著文化璀璨,經濟發達才入圍的啊……”
“還是那句話……”羅玉華點頭道,“這個世界上,隻有華夏文明可以看不起大宋……”
“而其他所謂的文明,卻是連給宋朝提鞋都不配的……”
“宋朝的孱弱屬於曆史遺留問題,宋太祖趙匡胤對於自己黃袍加身,脅迫北周恭帝禪位的行徑,也是心中不安的。”
“也就是因為自己是武將兵變奪得的皇位,所以才使得他對於武將格外忌憚,從而弄出來杯酒釋兵權的把戲……”她皺眉評價道,“看似成功的加強了中央集權、鞏固了統治,但也給整個宋王朝埋下了重文輕武的伏筆,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……”
“是啊,宋朝的將領並不比其他王朝差啊……”
“嶽飛,韓世忠,楊業,楊延昭,潘美,狄青,吳玠,劉琦,宗澤……”徐愛搖頭道,“哪個不是一心報國的好兒郎……”
“相反,倒是那以蔡京,秦檜一流的文臣,不顧家國大義,隻為個人利益,給宋朝帶來了極大的危害……”
“也就是宋朝這種對武將近乎變態的打壓,導致了國防的嚴重倒退和朝綱的崩壞……”
“哎呀,扯得有點遠了……”看見身邊的始皇帝和漢高祖在聽完她們的評價後,都若有所悟的皺起了眉頭,羅玉華淡淡一笑,然後岔開了話題……
“大宋雖然已滅,但忽必烈卻不滿足於此,所以他又把目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,比如隔壁的八嘎國……”她繼續道,”忽必烈曾五次派使者到八嘎,令其向元朝歸附,卻被八嘎鐮倉幕府堅決拒絕,並且還積極開始備戰,打算抵抗。“”
“忽必烈眼見這麽一個小國,居然也敢跟大元對抗,很是氣惱,並決定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。於是他就不顧大臣的勸阻,執意對八嘎用兵。”
“公元1274年三月,忽必烈派了三萬多兵力,乘九百多艘戰船,渡海攻打八嘎。”
“而那些八嘎武士從來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驗,隻會單打獨鬥,自然不是元軍的對手。”她繼續道。
“然而,戰爭進行時,天氣越來越差,海上刮起了大風,竟損毀了元軍三百多艘船,一萬三千多名官兵更是葬身大海。這導致了元朝第一次征伐八嘎,隻能以失敗告終。”
“到了公元1281年,忽必烈征調十幾萬大軍,兵分兩路,第二次征伐八嘎,這一次,八嘎國在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後,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,而元軍內部將領間又不團結,致使多次進攻均被八嘎擊退。”
她苦笑道:“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大元多年的征戰,耗盡了國運。大海上居然又起了台風,元軍戰船被毀,士兵溺死無數,十幾萬大軍幾乎損傷殆盡,最後隻有不到一萬人逃了迴來。”
“忽必烈大怒,又命人建造戰船,準備第三次征伐八嘎,但這時各地官員紛紛上書,告知財政危機,請求陛下罷兵,這才使得忽必烈放棄了征伐。”
“而忽必烈在位期間,不但征戰八嘎,他還發動了征伐爪哇、安南、緬國的戰爭,可由於不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,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卻沒有戰果,從而得不償失。”
“由於四處征戰,窮兵黷武的行徑,大元國家財政格外緊張,忽必烈隻得起那些用會理財的人。”她搖了搖頭,“而這些人往往都是商人的心態,一切向錢看,全然一副隻會中飽私囊奸貪之之姿。”
“作為一個蒙古大汗,忽必烈是優秀的。但要比起華夏漢人帝王的治國理政之資,他卻就跟剛開始學習的小學生一樣懵懂……”
羅玉華歎息道:“可憐大元朝的開國之君忽必烈,在用這些人先後理財三十二年後,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了不得民心的帝王。”
“而到了晚年,忽必烈仿佛靈光閃現一般,突然又看明白了這樣做的弊端,重新迴歸到了以漢法治漢的道路上,開始輕徭薄賦,鼓勵農桑。”
“到了公元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夜,在位共計三十五年的元世祖忽必烈走完了他曲折而又豐富的一生,享年八十歲。”
“從年輕時期的隱忍、不動聲色,到蒙哥時期廣納賢士,任用漢人謀士,經略中原。”羅玉華感慨的總結道,“再到蒙哥死後,他擊敗弟弟阿裏不哥,建立了元王朝,忽必烈雖繼承了蒙古人窮兵黷武的特性,從而鬧得天怒人怨,不得民心……”
“但是終其一生看來,他敢於接受新的規則,重視漢文化,推崇儒術。更是以遊牧民族的身份,高瞻遠矚的選擇讓中原農業的恢複和發展。為元朝後期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……”
“隻是很可惜……”徐愛搖了搖頭道,“元朝雖然疆域遼闊,但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……”
“元人勇武無雙,卻不懂治理江山家國,統治集團內部的混亂堪稱是中國曆史之最。”
“不到百的時間,僅僅隻是五代人,居然能有11個皇帝。”羅玉華嫌棄道,“更要命的是,這些皇帝的權力居然跟東晉差不多,隻比傀儡好一點點罷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