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的,我們今天來學習歐洲民間音樂,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首歌——《喀秋莎》。《喀秋莎》是蘇德戰爭時期的歌曲,原本是一首愛情歌曲,但它在蘇德戰爭中賦予了特殊的意義,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,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緊密聯係在了一起。原本少女純情的歌聲,卻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、臥在寒冷的戰壕裏的戰士們,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,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,因此這首歌在蘇德戰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。”
“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蘇聯詩人米哈依爾·瓦西裏耶維奇·伊薩科夫斯基,曲作者是馬特維·勃蘭切爾,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·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。這名字很繞,對吧?但東歐人的名字就是很長,嗬嗬嗬。”
“哈哈哈哈……”全班同學聞言笑了起來。
“這首歌最初作於1938年,首唱於1938年,三年後爆發的蘇德戰爭廣為傳唱。我這裏有1938年的版本,待會兒下課了可以給你們看一下。現在先給你們聽一下廖昌永老師唱的。”
“廖昌永?他是誰啊?”有同學問了。
“廖昌永老師是國內有名的男中音歌唱家。那我問你們:世界三大男高音,是誰?”
“啊?世界三大男高音?”
“我連男低音、男中音、男高音都分不清,哪知道什麽世界三大男高音啊?”
“我知道!”
是吳莎莎!她竟然知道這些!
“是意大利歌唱家魯契亞諾·帕瓦羅蒂、西班牙歌唱家普拉西多·多明戈,和西班牙歌唱家何塞·卡雷拉斯的合稱。”
“哇塞,這位同學,你是——混血兒——還是——哪個國家的後裔?”音樂老師出於好奇,便問了吳莎莎這個問題。
“我是混血兒。我爸爸是摩爾多瓦裔,我媽媽是俄羅斯族的,然後我外祖母和曾祖父是烏克蘭的後裔。所以我有中國、烏克蘭、摩爾多瓦和俄羅斯四個國家的血統。”吳莎莎從容地介紹道。
“呀,那裏就跟我家靜靜一樣,都有四國血統。她是……”
“呃……嗬嗬……那個……老師……您……跑題了,這裏是音樂課,不是講這個東西的。況且……林靜靜同學已經在我剛來這個班第一天就跟我講了這個。”
“啊……這樣啊……抱歉抱歉,我偏題了。我們繼續講《喀秋莎》這首歌。你們有些同學啊,要多了解一些東西,知道嗎?你們不要連我們國家一些有名的人物都不知道。好,來看看《喀秋莎》。看到第一段歌詞:‘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’來,各位同學唱一下……”
“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”
“停停停!你們班啊,唱功真是參差不齊,有唱的好的,也有唱的壞的。有的在認真唱,有的在摸魚。別以為我不知道,我在上麵可是聽得一清二楚。”
“啊?老師?你……怎麽學我們班的老師……包括我們班主任,都在那說什麽,‘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在下麵幹什麽,我在講台上看得可是一清二楚!’”
毛軍最後學金老師說的那句話,可把全班同學都被逗笑得不行。
“那不是嘛,你們上講台來試一試。你們在講台上,以這個視角來看的話,什麽都是看得一清二楚。有一首詩不是說得好嗎,叫作‘自緣身在最高層’。站得高,才能看得遠,不是嗎?雖然我用的這個例子可能誇張了點,但我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。”
“嗬嗬嗬……老師,你也太有趣了……”楊妮妮笑著打趣音樂老師。
“哈哈哈,確實,我家靜靜也是這麽跟我說的。我家靜靜喜歡跟我說話,喜歡聽我唱歌。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,好吧,我就再唱一遍給你們聽。”
你瞧,林靜靜臉都羞紅了。而且還時不時地偷偷把臉給捂住。哈哈,真是太有趣了。她們母女倆人,一個比一個逗,嘻嘻。你聽,妹妹也是這麽說的——
“哥哥,我覺得音樂老師和林靜靜母女兩個都好有趣哦。一個說自己女兒怎麽怎麽樣,一個就在那裏害羞。她們感情好好哦!”
“那可不!”
“媽媽,快唱吧,我……想聽了……”林靜靜一邊捂著自己的臉,一邊小心翼翼地對音樂老師說。
“靜靜,媽媽怎麽教你?在上課的時候,不要叫‘媽媽’,要叫‘老師’,知道嗎?”音樂老師開始教育起自己的女兒。
“嗯……知道了,老師……”林靜靜還是羞答答的。
“好,那我就唱了: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;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,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……”
“太好聽了!”
全班同學都忍不住給音樂老師鼓掌,隨後被音樂老師及時打斷了。
“不要鼓掌,不要鼓掌啊,你們都還沒學會呢。我現在就是要讓你們學會怎麽唱,知道嗎?”
“好的,老師!”所有同學都信誓旦旦地對音樂老師說。
“好好好,那我就再教你們一次。預備唱: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”
“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”效果還是和第一次一樣,認真唱的認真唱,摸魚的照樣摸魚。
“唉……算了算了,我真的快帶不動了。你們自己想唱的唱,不想唱的可以不唱,但不要影響整個集體好嗎?”音樂老師苦笑道。
“哎,你看,她又學起我們曆史老師了。”
“嗬嗬嗬,真的啊?”
“那包的呀,曆史老師有這麽跟那個楊慧她們講過……”
“好,我們看到下一段歌詞: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,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。注意這裏有兩段歌詞,唱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調……”
最後,這節音樂課就在1938年首唱的《喀秋莎》歌聲裏結束了。音樂老師對這節課的評價,用她這節課的話來說就是:認真唱的認真唱,摸魚的就摸魚;有唱得好的,也有唱得壞的。
“哎喲……媽媽也真是的,非得把我的事給抖出來。羞死個人咯!”林靜靜害羞地對大家說。
“林靜靜同學,我感覺你跟你媽媽關係可不是一般的好。”吳莎莎平靜地對林靜靜說。
“我的確會找媽媽說話,而且還會說好多好多……我最喜歡跟媽媽說話了,也最喜歡聽媽媽唱歌了,媽媽唱起歌來,真的好好聽哦……啊……都說出來了,怎麽辦啦……好害羞哦……”
說完林靜靜用手把臉深深地給埋了起來。這可把所有同學都給逗樂了,當然,他們可都沒有一點惡意。我隻能說,有其母必有其女!
想知道後麵會發生什麽有趣的故事,且聽下迴分解。
“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蘇聯詩人米哈依爾·瓦西裏耶維奇·伊薩科夫斯基,曲作者是馬特維·勃蘭切爾,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·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。這名字很繞,對吧?但東歐人的名字就是很長,嗬嗬嗬。”
“哈哈哈哈……”全班同學聞言笑了起來。
“這首歌最初作於1938年,首唱於1938年,三年後爆發的蘇德戰爭廣為傳唱。我這裏有1938年的版本,待會兒下課了可以給你們看一下。現在先給你們聽一下廖昌永老師唱的。”
“廖昌永?他是誰啊?”有同學問了。
“廖昌永老師是國內有名的男中音歌唱家。那我問你們:世界三大男高音,是誰?”
“啊?世界三大男高音?”
“我連男低音、男中音、男高音都分不清,哪知道什麽世界三大男高音啊?”
“我知道!”
是吳莎莎!她竟然知道這些!
“是意大利歌唱家魯契亞諾·帕瓦羅蒂、西班牙歌唱家普拉西多·多明戈,和西班牙歌唱家何塞·卡雷拉斯的合稱。”
“哇塞,這位同學,你是——混血兒——還是——哪個國家的後裔?”音樂老師出於好奇,便問了吳莎莎這個問題。
“我是混血兒。我爸爸是摩爾多瓦裔,我媽媽是俄羅斯族的,然後我外祖母和曾祖父是烏克蘭的後裔。所以我有中國、烏克蘭、摩爾多瓦和俄羅斯四個國家的血統。”吳莎莎從容地介紹道。
“呀,那裏就跟我家靜靜一樣,都有四國血統。她是……”
“呃……嗬嗬……那個……老師……您……跑題了,這裏是音樂課,不是講這個東西的。況且……林靜靜同學已經在我剛來這個班第一天就跟我講了這個。”
“啊……這樣啊……抱歉抱歉,我偏題了。我們繼續講《喀秋莎》這首歌。你們有些同學啊,要多了解一些東西,知道嗎?你們不要連我們國家一些有名的人物都不知道。好,來看看《喀秋莎》。看到第一段歌詞:‘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’來,各位同學唱一下……”
“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”
“停停停!你們班啊,唱功真是參差不齊,有唱的好的,也有唱的壞的。有的在認真唱,有的在摸魚。別以為我不知道,我在上麵可是聽得一清二楚。”
“啊?老師?你……怎麽學我們班的老師……包括我們班主任,都在那說什麽,‘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在下麵幹什麽,我在講台上看得可是一清二楚!’”
毛軍最後學金老師說的那句話,可把全班同學都被逗笑得不行。
“那不是嘛,你們上講台來試一試。你們在講台上,以這個視角來看的話,什麽都是看得一清二楚。有一首詩不是說得好嗎,叫作‘自緣身在最高層’。站得高,才能看得遠,不是嗎?雖然我用的這個例子可能誇張了點,但我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。”
“嗬嗬嗬……老師,你也太有趣了……”楊妮妮笑著打趣音樂老師。
“哈哈哈,確實,我家靜靜也是這麽跟我說的。我家靜靜喜歡跟我說話,喜歡聽我唱歌。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,好吧,我就再唱一遍給你們聽。”
你瞧,林靜靜臉都羞紅了。而且還時不時地偷偷把臉給捂住。哈哈,真是太有趣了。她們母女倆人,一個比一個逗,嘻嘻。你聽,妹妹也是這麽說的——
“哥哥,我覺得音樂老師和林靜靜母女兩個都好有趣哦。一個說自己女兒怎麽怎麽樣,一個就在那裏害羞。她們感情好好哦!”
“那可不!”
“媽媽,快唱吧,我……想聽了……”林靜靜一邊捂著自己的臉,一邊小心翼翼地對音樂老師說。
“靜靜,媽媽怎麽教你?在上課的時候,不要叫‘媽媽’,要叫‘老師’,知道嗎?”音樂老師開始教育起自己的女兒。
“嗯……知道了,老師……”林靜靜還是羞答答的。
“好,那我就唱了: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;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,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……”
“太好聽了!”
全班同學都忍不住給音樂老師鼓掌,隨後被音樂老師及時打斷了。
“不要鼓掌,不要鼓掌啊,你們都還沒學會呢。我現在就是要讓你們學會怎麽唱,知道嗎?”
“好的,老師!”所有同學都信誓旦旦地對音樂老師說。
“好好好,那我就再教你們一次。預備唱: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”
“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,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……”效果還是和第一次一樣,認真唱的認真唱,摸魚的照樣摸魚。
“唉……算了算了,我真的快帶不動了。你們自己想唱的唱,不想唱的可以不唱,但不要影響整個集體好嗎?”音樂老師苦笑道。
“哎,你看,她又學起我們曆史老師了。”
“嗬嗬嗬,真的啊?”
“那包的呀,曆史老師有這麽跟那個楊慧她們講過……”
“好,我們看到下一段歌詞: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,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。注意這裏有兩段歌詞,唱的時候都是一樣的調……”
最後,這節音樂課就在1938年首唱的《喀秋莎》歌聲裏結束了。音樂老師對這節課的評價,用她這節課的話來說就是:認真唱的認真唱,摸魚的就摸魚;有唱得好的,也有唱得壞的。
“哎喲……媽媽也真是的,非得把我的事給抖出來。羞死個人咯!”林靜靜害羞地對大家說。
“林靜靜同學,我感覺你跟你媽媽關係可不是一般的好。”吳莎莎平靜地對林靜靜說。
“我的確會找媽媽說話,而且還會說好多好多……我最喜歡跟媽媽說話了,也最喜歡聽媽媽唱歌了,媽媽唱起歌來,真的好好聽哦……啊……都說出來了,怎麽辦啦……好害羞哦……”
說完林靜靜用手把臉深深地給埋了起來。這可把所有同學都給逗樂了,當然,他們可都沒有一點惡意。我隻能說,有其母必有其女!
想知道後麵會發生什麽有趣的故事,且聽下迴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