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昌城楚王府中。
知府王維屏低著腦袋,等待楚王朱華奎的訓斥。
朱華奎顫抖著放下,斥候送來荊王府的遭遇密信。
對王維屏問道:“王大人,你可有把握守住武昌城。”
王維屏迴道:“下官誓與城牆上的官兵青壯,與武昌府城牆共存亡。”
“本王不要你立軍令狀,本王是問你能否守住武昌城?”
“這…楚王,若是朝廷有援軍的話,下官自認為守個七八日,不是問題。”
“援軍?難道王大人沒有向朝廷求援,沒有請熊文燦調兵救援嗎?若是武昌城破,本王有個意外,你們通通都得為本王殉葬。”
“迴楚王,下官早已派人出長江,向朝廷告急,隻是!遠水解不了近渴。而熊文燦的剿匪大軍,已全軍覆沒。”
“什麽?熊文燦全軍覆沒?有朝廷邸報嗎?莫不是匪寇哄騙於你。”
“下官已多方核實,熊文燦六萬精銳,已全軍覆沒。”
眼下最有可能。
來武昌城護駕的熊文燦大軍,已全軍覆沒。
而等武昌城告急奏報,送到朝廷。
再讓朝廷調兵遣將,至少得一兩個月了。
莫非堂堂大明楚王,真要被匪寇閹割?
楚王朱華奎夾緊褲襠。
帶著祈求的腔調問道:“王大人,王知府,你有沒有辦法守住兩個月,隻要兩個月就行!”
王維屏迴道:“熊大人抽調走一千武昌衛官兵,渡江剿寇,又有武昌衛興國州千戶所,已被晏匪圍殺,現在武昌城內的官兵,不過千餘人,下官實在沒有把握,能堅守武昌城兩個月。”
“青壯了?讓全城青壯都上城牆,決不能讓匪寇打進武昌城。”
全城青壯都上城牆?
晏匪給所有武昌府底層百姓,分田分地。
若是讓全部青壯上城牆守城,恐怕晏匪還未攻城,不少青壯就會倒戈。
現在上城牆的青壯。
都是從武昌城內,各士紳大族的家丁仆人。
不過要想激勵城牆上的官兵青壯,賣命守城。
軍餉犒勞必不可少。
既然朱華奎這麽擔憂,步荊王後塵,被晏匪閹割。
如此好的機會,便多要些勞軍賞銀。
王維屏說道:“下官已安排兩千青壯,協助官兵守城,但武昌府庫空虛,還請楚王給守城的官兵青壯,賜些賞錢,激勵官兵青壯,奮勇殺敵。”
“應該的,本王先帶個頭,凡登城官兵青壯,本王皆賞銀…賞銀一兩,王大人再去其他士紳豪強家中,為城牆上的官兵青壯,多多募些賞銀。”
賞銀一兩?
別人冒著生死風險,為你守護家業。
你就給一兩賞銀?
楚王府光農莊田地,就有百萬畝,其他產業更不計其數。
別人興許不知道,但他武昌知府王維屏可是清楚。
楚王府家財存銀,少說也有百萬兩。
現在拿出三千兩銀子,來犒勞守城官兵青壯,還說得這麽大義凜然。
王維屏迴道:“城牆上官兵青壯,是冒著生死風險守城,還請楚王大度一些,多給些賞賜。”
朱華奎迴道:“王大人你也知道,本王的田產農莊,大多被晏匪搶奪去了,還有大冶的工坊、湖廣的鹽引等產業,都被晏匪搶食了,我楚王府上下千餘人,都在節衣縮食,啃食老本,實在沒有餘錢,犒勞官兵青壯。”
“沒有大量銀錢勞軍,下官隻怕官兵青壯,不肯賣命殺匪。”
“他們都是我大明的子民,是我朱家的子民,保衛本王,守護武昌城,本就是他們的使命,若武昌城破,本王有什麽意外,他們九族都不保,王大人要與他們,道清利害關係。”
“這…”
朱華奎不等王維屏再開口。
就對一個太監說道:“帶王大人去尋右長史,撥白銀三千兩給王大人去勞軍。”
王維屏帶著三千兩銀子,氣餒餒迴到府衙。
晏匪能在半個月之內,先滅流寇,再敗熊文燦。
而且兩次都是以少勝多。
以武昌城內千餘官兵,還有那些青壯,怎麽守得住武昌城。
隻是這晏匪包圍武昌城,已有三日了。
為何還未有攻城的跡象,就連登城雲梯,也見未打造。
正在書房思考原因的王維屏,被門外敲門聲打斷。
“老爺!”
聽到是自家老仆聲音。
王維屏問道:“何事?”
“老爺!門外有個秀才求見,說有破敵妙計。”
一個秀才有破敵妙計?怎麽可能?
在絕對實力麵前,什麽計謀都不過是浮雲。
估計是嘩眾取寵之人。
不過想借著破敵的借口,謀些好處錢財罷了!
心煩意亂的王維屏迴道:“不見!”
那老仆說道:“那秀才送來一物,說老爺看了以後,定會明白是何計策。”
“門沒鎖,送進來吧!”
王維屏見到老仆,送進來一個刻著“祿”字的木盒子。
王維屏熟練打開木盒子。
取出一支華子,點燃深深吸了一口。
對老仆說道:“你帶他從後門進來吧!”
學祝萬齡一樣,向晏匪獻城投降。
王維屏也曾想過。
不過王維屏不像祝萬齡一樣,老家在陝西,族人早就被流寇霍霍完了。
活著的家人親戚,都在黃州府生活。
王維屏除了老婆孩子在武昌府,父母族人,可都在老家平陽府太平縣。
若是王維屏敢獻城投降,九族難保。
若是不投降,城破之日,老婆孩子,也會招來橫禍。
一個白麵書生,在王維屏的老仆帶領下,走進王維屏書房。
那書生作揖道:“學生劉常生,見過王大人。”
王維屏問道:“晏羽派你來做說客?”
“不是,在下是不良人武昌站站長,想搶個功勞而已!”
“不良人?站長?什麽意思?”
“不良人類似於明廷錦衣衛,站長嗎?就和明廷錦衣衛千戶官職差不多。”
“嗬嗬!世人都以為晏羽不過是山匪而已,可誰能想到,一個鄉野村夫,不到三年時間,錢財、軍武、文治,甚至密探,都發展到如此完善了。”
“我家軍長才學,翻越古今史書,都無人出其右。”
“本官有些好奇,晏羽針對天下地主士紳,針對天下讀書人,你一個秀才功名,為何願意投身其麾下。”
“理想!”
“理想?”
“對!軍長要帶領我們走向天下大同,這種超越秦皇漢武的功績,誰能拒絕誘惑,參與其中而青史留名。”
“天下大同,怎麽可能?”
“三年之前,我招商商行的商貨,王大人認為可能嗎?我華夏人民軍的精良火器,王大人認為可能嗎?”
“沒有晏羽的命令,你私下來招降我,你能承諾什麽?”
“王大人全家性命無憂,財貨保全,還有!若王大人還想繼續出仕,在下可以擔保,王大人像祝萬齡一樣,進入農社為人民服務。”
“為人民服務?”
“額…就是繼續當官。”
“有意思!短短幾句話,就聽到好幾個陌生詞。”
“這些詞語都是我家軍長取名。”
“還是做武昌知府嗎?”
“我農社的官員與明廷官員,為官內容有很大區別,王大人要和祝萬齡一樣,從基層做起。”
“基層?縣令?”
“是都長!”
“都長?那是什麽官?”
“王大人可理解為裏長。”
“笑話!本官治下武昌府,人口百餘萬,現在讓本官去治理幾百人。”
“我農社為官職責,與明廷官員有很大區別,王大人不熟悉我農社為官所做內容,如何管理一縣、一府甚至一省。”
“嗬嗬!兩軍交戰不斬來使,你迴去吧!告訴晏羽,我武昌府城高牆厚,兵多將廣,糧草充足,不是他晏羽可以隨意拿捏的。”
知府王維屏低著腦袋,等待楚王朱華奎的訓斥。
朱華奎顫抖著放下,斥候送來荊王府的遭遇密信。
對王維屏問道:“王大人,你可有把握守住武昌城。”
王維屏迴道:“下官誓與城牆上的官兵青壯,與武昌府城牆共存亡。”
“本王不要你立軍令狀,本王是問你能否守住武昌城?”
“這…楚王,若是朝廷有援軍的話,下官自認為守個七八日,不是問題。”
“援軍?難道王大人沒有向朝廷求援,沒有請熊文燦調兵救援嗎?若是武昌城破,本王有個意外,你們通通都得為本王殉葬。”
“迴楚王,下官早已派人出長江,向朝廷告急,隻是!遠水解不了近渴。而熊文燦的剿匪大軍,已全軍覆沒。”
“什麽?熊文燦全軍覆沒?有朝廷邸報嗎?莫不是匪寇哄騙於你。”
“下官已多方核實,熊文燦六萬精銳,已全軍覆沒。”
眼下最有可能。
來武昌城護駕的熊文燦大軍,已全軍覆沒。
而等武昌城告急奏報,送到朝廷。
再讓朝廷調兵遣將,至少得一兩個月了。
莫非堂堂大明楚王,真要被匪寇閹割?
楚王朱華奎夾緊褲襠。
帶著祈求的腔調問道:“王大人,王知府,你有沒有辦法守住兩個月,隻要兩個月就行!”
王維屏迴道:“熊大人抽調走一千武昌衛官兵,渡江剿寇,又有武昌衛興國州千戶所,已被晏匪圍殺,現在武昌城內的官兵,不過千餘人,下官實在沒有把握,能堅守武昌城兩個月。”
“青壯了?讓全城青壯都上城牆,決不能讓匪寇打進武昌城。”
全城青壯都上城牆?
晏匪給所有武昌府底層百姓,分田分地。
若是讓全部青壯上城牆守城,恐怕晏匪還未攻城,不少青壯就會倒戈。
現在上城牆的青壯。
都是從武昌城內,各士紳大族的家丁仆人。
不過要想激勵城牆上的官兵青壯,賣命守城。
軍餉犒勞必不可少。
既然朱華奎這麽擔憂,步荊王後塵,被晏匪閹割。
如此好的機會,便多要些勞軍賞銀。
王維屏說道:“下官已安排兩千青壯,協助官兵守城,但武昌府庫空虛,還請楚王給守城的官兵青壯,賜些賞錢,激勵官兵青壯,奮勇殺敵。”
“應該的,本王先帶個頭,凡登城官兵青壯,本王皆賞銀…賞銀一兩,王大人再去其他士紳豪強家中,為城牆上的官兵青壯,多多募些賞銀。”
賞銀一兩?
別人冒著生死風險,為你守護家業。
你就給一兩賞銀?
楚王府光農莊田地,就有百萬畝,其他產業更不計其數。
別人興許不知道,但他武昌知府王維屏可是清楚。
楚王府家財存銀,少說也有百萬兩。
現在拿出三千兩銀子,來犒勞守城官兵青壯,還說得這麽大義凜然。
王維屏迴道:“城牆上官兵青壯,是冒著生死風險守城,還請楚王大度一些,多給些賞賜。”
朱華奎迴道:“王大人你也知道,本王的田產農莊,大多被晏匪搶奪去了,還有大冶的工坊、湖廣的鹽引等產業,都被晏匪搶食了,我楚王府上下千餘人,都在節衣縮食,啃食老本,實在沒有餘錢,犒勞官兵青壯。”
“沒有大量銀錢勞軍,下官隻怕官兵青壯,不肯賣命殺匪。”
“他們都是我大明的子民,是我朱家的子民,保衛本王,守護武昌城,本就是他們的使命,若武昌城破,本王有什麽意外,他們九族都不保,王大人要與他們,道清利害關係。”
“這…”
朱華奎不等王維屏再開口。
就對一個太監說道:“帶王大人去尋右長史,撥白銀三千兩給王大人去勞軍。”
王維屏帶著三千兩銀子,氣餒餒迴到府衙。
晏匪能在半個月之內,先滅流寇,再敗熊文燦。
而且兩次都是以少勝多。
以武昌城內千餘官兵,還有那些青壯,怎麽守得住武昌城。
隻是這晏匪包圍武昌城,已有三日了。
為何還未有攻城的跡象,就連登城雲梯,也見未打造。
正在書房思考原因的王維屏,被門外敲門聲打斷。
“老爺!”
聽到是自家老仆聲音。
王維屏問道:“何事?”
“老爺!門外有個秀才求見,說有破敵妙計。”
一個秀才有破敵妙計?怎麽可能?
在絕對實力麵前,什麽計謀都不過是浮雲。
估計是嘩眾取寵之人。
不過想借著破敵的借口,謀些好處錢財罷了!
心煩意亂的王維屏迴道:“不見!”
那老仆說道:“那秀才送來一物,說老爺看了以後,定會明白是何計策。”
“門沒鎖,送進來吧!”
王維屏見到老仆,送進來一個刻著“祿”字的木盒子。
王維屏熟練打開木盒子。
取出一支華子,點燃深深吸了一口。
對老仆說道:“你帶他從後門進來吧!”
學祝萬齡一樣,向晏匪獻城投降。
王維屏也曾想過。
不過王維屏不像祝萬齡一樣,老家在陝西,族人早就被流寇霍霍完了。
活著的家人親戚,都在黃州府生活。
王維屏除了老婆孩子在武昌府,父母族人,可都在老家平陽府太平縣。
若是王維屏敢獻城投降,九族難保。
若是不投降,城破之日,老婆孩子,也會招來橫禍。
一個白麵書生,在王維屏的老仆帶領下,走進王維屏書房。
那書生作揖道:“學生劉常生,見過王大人。”
王維屏問道:“晏羽派你來做說客?”
“不是,在下是不良人武昌站站長,想搶個功勞而已!”
“不良人?站長?什麽意思?”
“不良人類似於明廷錦衣衛,站長嗎?就和明廷錦衣衛千戶官職差不多。”
“嗬嗬!世人都以為晏羽不過是山匪而已,可誰能想到,一個鄉野村夫,不到三年時間,錢財、軍武、文治,甚至密探,都發展到如此完善了。”
“我家軍長才學,翻越古今史書,都無人出其右。”
“本官有些好奇,晏羽針對天下地主士紳,針對天下讀書人,你一個秀才功名,為何願意投身其麾下。”
“理想!”
“理想?”
“對!軍長要帶領我們走向天下大同,這種超越秦皇漢武的功績,誰能拒絕誘惑,參與其中而青史留名。”
“天下大同,怎麽可能?”
“三年之前,我招商商行的商貨,王大人認為可能嗎?我華夏人民軍的精良火器,王大人認為可能嗎?”
“沒有晏羽的命令,你私下來招降我,你能承諾什麽?”
“王大人全家性命無憂,財貨保全,還有!若王大人還想繼續出仕,在下可以擔保,王大人像祝萬齡一樣,進入農社為人民服務。”
“為人民服務?”
“額…就是繼續當官。”
“有意思!短短幾句話,就聽到好幾個陌生詞。”
“這些詞語都是我家軍長取名。”
“還是做武昌知府嗎?”
“我農社的官員與明廷官員,為官內容有很大區別,王大人要和祝萬齡一樣,從基層做起。”
“基層?縣令?”
“是都長!”
“都長?那是什麽官?”
“王大人可理解為裏長。”
“笑話!本官治下武昌府,人口百餘萬,現在讓本官去治理幾百人。”
“我農社為官職責,與明廷官員有很大區別,王大人不熟悉我農社為官所做內容,如何管理一縣、一府甚至一省。”
“嗬嗬!兩軍交戰不斬來使,你迴去吧!告訴晏羽,我武昌府城高牆厚,兵多將廣,糧草充足,不是他晏羽可以隨意拿捏的。”